花下醉鉴赏

原文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对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开篇。接着沉醉中,最后写酒醒赏。通篇都围绕着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的强烈喜爱。可谓爱之至。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一路追寻着繁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依着树沉沉地睡去。诗人因为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不觉”二字寓意深广,使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流霞”,将似锦的繁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的绚烂、美艳,想象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诗人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有序,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倚石忽已暝”句化出,进一步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境界。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更显出对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孤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欣赏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寒、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诗人对喜爱却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对之痴迷已显露无遗。同时诗句中的“红烛”与“残”又进一步地构成了对比,更显之残。诗人想到日间盛开的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步的表现,同时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油然而生。结句的意境与诗人早年失意科场时之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枯荷听声”相似,枯荷与残,都是为普通人所忽视的,可是诗人将之与滴、红烛相配合。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散发出一种凄美之感,深受读者的喜爱。苏轼《海棠》中的“只恐夜深睡去。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只是略去了李商隐诗中的一些凄凉之感。

  整首诗围绕着进行,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显出对的痴迷。不仅爱盛开之。甚至也能从凋落之中看到美,甚为难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