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赏牡丹鉴赏

原文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赏析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但老人簪着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应羞上老人头”,说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