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偃

谢偃(599-643),汉族,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今浚县卫贤,隶属省辖市鹤壁市)人,仕隋为散从正员外。时李百药工五言诗,谢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谢偃的诗文(3篇)

()

主要成就

  谢偃尝作《尘赋》、《影赋》甚工。太宗闻而召见,先为序一篇,言“区宇乂安,功德茂盛”,授偃作赋,偃奉诏撰成《述圣赋》。帝悦,赐帛数十匹。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世称“李诗谢赋”。贞观十七年(643年)出任湘潭令,卒。

  从谢偃作品的格来看,并不带有少数民族的粗犷、直率,加上他本是中华民族的腹地中原(或中州)人氏,其祖父又有一个纯汉族儒家的名字孝政,与李白一样,是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

人物生平

隋朝期间

  谢偃的祖父直勒孝政,本为中原谢氏,南北朝时期,北朝基本为少数民族政权,汉民族改为少数民族姓氏,如李氏、赵氏、杨氏就曾一度改为鲜卑姓氏。

  宇文泰实行府兵制,按鲜卑旧日八部之制,立八柱国,有功诸将中本为汉人的,也被赐以三十六大部落中一个姓氏,如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徒河氏,李虎(代北武川人)为大野氏,赵贵(字符贵,天水南安人)为乙弗氏,杨忠(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之父)为普六茹氏(又译作普六如、普陋茹),且以他们为一姓之“宗长”,即本部落酋长。同时又命诸将帅所统汉人士卒,皆以其主将的鲜卑姓氏为他们的姓氏。就在这时,谢偃的曾祖父和高祖父由谢氏改为姓直勒氏。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隋公大丞相杨坚(汉人)篡位,十二月十二日,下诏汉人所改姓氏一律复旧。由此,杨坚从普六茹坚改回为杨坚,就在此时直勒才改回姓谢氏。次年二月,静帝禅位,改北周为隋朝,杨坚称为文帝,改元开皇元年。
谢偃在隋,为散从正员郎。

唐朝期间

  谢偃参加由唐太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并以“对策及第”中进士,授陕西省高陵县令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主簿。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驾幸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诏求直谏之士。谢偃上书极其言,深受太宗赏识,引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

  李世民在弘文馆置学士以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参议制度改革﹑礼仪活动。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弘文馆当时收集图书达二十余万卷。设馆主总领馆务,中有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以受经史书法

  “弘文馆”尽管规模不大,却是唐代文化的熔炉,在此曾集聚并造就了诸如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一批英才,让他们“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两馆共均为李世民的高级“智囊团”,谢偃亦为其中一员。

  贞观十七年(643),李泰被唐太宗幽禁于将作监,魏王府被废,谢偃亦被出为湖南湘潭县令,于当年病逝,也许唐太宗忘记了他,或谏言刺痛了他。魏征被贬于身后,谢偃被贬于逝前,自古诤臣没有好下场,就是幸逢一代英主李世民也幸难于免。

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

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

()

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

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

夜久星沈没,更深月影斜。裙轻才动佩,鬟薄不胜花。

细风吹宝袂,轻露湿红纱。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