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

渡辽水朗读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译文

  离开咸阳,此去辽水漫漫五千里,还未出门父母就已知道此去将隔海茫茫,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临出门时母亲又为我重新做了几件衣裳,好像怕我有去无回,万一死在路途中没有干净的衣服可以殓葬。也有征人牺牲被送回咸阳,军中长官呈请皇上让烈士本乡的人充任征戍。想想自己真是可怜,身在外时将再没有回来的日期,为此心里无限伤感,茫然驻马停在辽水之边。

注释

如:动词,去。

咸阳:古都城。

营家:军中的长官。

题:上奏呈请。

译文

渡过辽水,此时离开咸阳足有五千来里。

出征的时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难再次相聚,便让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伤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时还有士兵战死后尸骨被送回咸阳的,这些坟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乡。

活着的战士知道应该不会有渡河归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辽水边驻马回望远在天边的家乡。

注释

⑴辽水:指大小辽河,源出吉林和内蒙古,流经辽宁入海。

⑵咸阳: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⑶如:动词,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营家:军中的长官。一作“茔冢”,即坟墓。

⑸题:上奏呈请。

⑹回渡:一作“渡辽”。

⑺驻马:停住了马。傍:同“旁”。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748页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生涯,对边疆战士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这两句写出征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

王建朗读
()

猜你喜欢

云山一段画,秋雨来夺之。模糊米家村,墨汁方淋漓。

老颠瞥然见,狂叫叹绝奇。使我有意为,必不得如斯。

()

乃祖开元柱石臣,云孙髣髴玉麒麟。从来德炙舆人口,此日恩沾圣世春。

欲草荐书学北海,未开东阁愧平津。而今且试调羹手,伫看沙堤继旧尘。

()

九万里鹏重出海,一千年鹤再归巢。

()

清晖圣趣,一抹风光好。梦堕玲珑玉峰老。想山庄、红藕染遍前汀,香密处、酝酿诗情多少。

主人今健者,自拭缥题,时复裁冰写孤抱。似向画图中,商略烟云,描摩出、田居新稿。

()

石门我来不厌频,悠然欲酌还自酌。千崖冥冥送雨来,万木纷纷向人落。

丹邱已会烦青鸟,青田犹未见元鹤。句漏小住亦多时,便欲从此凌寥廓。

()

讲明圣学远方来,仁宅居安义路开。多少红尘名利窟,岁时相遇只衔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