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朗读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创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词人途径弹琴峡,秋风苍劲,远远的看着边塞的景色,兴亡之感不禁而生,于是作了这一首《清平乐》,并用以题壁。

参考资料:

1、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03:26-27页

  此篇为行役塞上之作。词中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词人的兴亡之感。

  词作由冷冷水声起兴。用“冷冷”形容流水的清脆悠扬,自是十分精当,化用了陆机《招隐诗》中的名句“溜何冷泠,飞泉漱鸣玉”,也就十分自然。然而唐刘长卿曾作过一首《听弹琴》诗,里面也有“冷冷”二字:“冷冷七弦上,静听松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可见这“冷冷”既可以形容流水,亦可以描述琴声。此处词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还有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的无端意绪、种种悲感。至此,整个上阕,都是从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

  下阕转而从视觉、从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极天关塞云中,纳兰只能与大雁”,“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这样险要的边关之地,自然是极其寥廓辽远的。“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寂寞情怀,深切感人。

  该词抒发了词人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并将此愁书于壁上。上片由水声泠泠起笔,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这是落笔于听觉上激发的愁情。下片写景后抒发感情,从视觉及眼前景更深层地渲染这种愁情,自然流畅,感叹孤独寂寞情怀难以言明。全词气韵苍凉,表达了词人“英雄寂寞”的情怀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纳兰性德朗读
(2)

猜你喜欢

休论暮四同朝四,且说前三与后三。造物戏人无足较,老禅深处要重参。

(0)

高人嗟逝矣,静乐尚求诗。岂意无为道,翻成罔极悲。

二难勤继述,一默付希夷。饮水心愈洁,看山意更迟。

(0)
周作人

一夜寒灯十首诗,若中作乐有谁知。而今木屋飕飕冷,正是无忧无虑时。

(0)

瘦骨棱层一担夫,几年寥落在江湖。

面皮捩转无人识,有甚闲名上祖图。

(0)

湖上梅花出短墙,一开半落湖水香。

春阳羞涩杏花细,桃花李花亦不忙。

(0)
玄烨

山径纡徐合,溪声到处闻。竹深阴戛日,木古势干云。

倚槛听啼鸟,攀崖采异芬。韶华春已半,万物各欣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