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琼花

扬州慢·琼花朗读
郑觉齐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沈水香球。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新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在我国的名中,最珍异和神秘的要算琼了。据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记载:“扬州后土祠琼,天下无二本。……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柘,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淳熙中,寿皇(孝宗)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悴无,仍送还之。其后,宦都东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则大减矣。”词人赵以夫得友人折赠琼数枝,召聚咏赏,并作《扬州慢》词,这首词就是郑觉斋当时应和而作。

  开始数语,就本题发挥,并将人与合写。琼,像轻盈雅淡的仙女,试罢新妆,满身香气,走下楼来。“弄玉”,相传为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后与萧史一起升天仙去。“飞琼”,许飞琼,西王母的侍女。“淡泞”,这里指飞琼的衣装素淡。“袜尘”,本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词中谓仙女的步履轻盈。“迷楼”,点出扬州。隋炀帝在扬州建行宫,回环四合,误入者不得出,名曰迷楼。琼产于扬州,因此咏琼之作大多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到扬州,有赵以夫《扬州漫》一词为证。“香”,一种熏香用的铜球,中分三层,圆转不已,可置于被褥中,香烟不灭。前五句以女仙设喻,描绘琼的态、色、味,并没有作形状的描写,而着力写琼的丰神。

  “记晓”三句,承上“迷楼”,遥想当日炀帝赏情景:在清晨剪下像春冰般寒洁的琼,插入金瓶中时还沾有晨露,由护卫皇帝出行的“缇骑”以流星快送至行宫供炀帝赏玩。“甚天中月色,被吹梦南州”两句,转入眼前的琼。赵以夫原唱《扬州慢》词序云:“琼大而瓣厚,其色淡黄。”以“天中月色”拟之,可谓恰到好处。“南州”本泛指南方州郡,此指临安。词言琼“被吹梦(到)南州”,下语极迷离恍惚。词开首既屡以仙女比拟琼。则琼亦像仙女一样有梦魂。此番在临安出现的、经过移根再植的,原是她的精魂被吹至,想象富有情致。

  下片由“吹梦南州”一语点出新意。在酒筵前相见者,是是人,已融为一体,故加以拟人化的描写:“似羞人、踪迹萍浮”。词人曾在扬州看到过琼,而今也一样飘泊来到江南,难怪有“踪迹萍浮”之感了。词人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他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的琼,如般素洁,在春中摇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州,再睹那美妙的丰姿?

  秦观《琼》诗云:“无双亭上传觞处,最惜人归月上时。相见异乡心欲绝,可怜与月应知。”郑词所写情境,与之相似。“我欲”二句,写词人欲往扬州而不得的感慨。“缠腰骑鹤”,这里使用的是一个著名的典故,也即原是说,话说一个人很贪婪,他既要腰缠万贯,又要长生不老,而且还要到景秀美的扬州去玩儿;熟语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儿。而在此词里,作者谓自己重游扬州,已成妄想,唯有怅望云霄,缅怀旧事而已。“但凭阑无语,烟三月春愁”,这两句有无限情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烟月下扬州。”在这烟霭迷离、繁旖旎的春三月,怀念扬州的悠悠旧事,更触起了浓重的春愁,词人独倚阑干,默默无语。下片的构思与赵以夫不大相同,赵作是通过赋抒发扬州的盛衰之感,此词是借琼移植到临安就与扬州时大不相同这一现象发出感慨移地之后香色不如前,人呢?欲去扬州探,这是不能实现的梦。再说杨州的琼还是从前姿吗?重重慨叹交织在一起,实有无限伤感之情,从而使词的意境更为幽远了。

郑觉齐

...

郑觉齐朗读
()

猜你喜欢

秦关昔先驱,南郑岂淹久。

夜中丞相归,平明印垂肘。

()

水远山长何处去,欲行人似孤云。十分瘦损沈休文。

忍将秋水镜,容易与君分。

()
弘历

欲拟山如画,犹虞画不如。迎人先洗壒,泽物不分樗。

风势雄偏爽,云容澹自舒。须臾晴旭朗,新黛入烟疏。

()

孤村远浦接微茫,处处经行看插秧。却忆年时住家处,藕花无数绕林塘。

()

眼明见此出笼鹤,似我北归辞瘴岚。慎勿低头待收养,人间欣戚尽朝三。

()

渊明事高尚,瓶中缺储粟。鲁公凛名节,乞米给饘粥。

广文富才名,官冷饭不足。少陵老风骚,橡栗拾山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