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灵鹫禅寺

宿灵鹫禅寺朗读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展开阅读全文 ∨

宿灵鹫禅寺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于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归故乡吉水途中所作,当时诗人入永丰界后行经并投宿于灵鹫禅寺。

参考资料:

1、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05-108

  此诗第一句“初疑夜忽朝晴”,写诗人夜宿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待次日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未尝实地观察,“夜”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余地,显得极有分寸。

  “夜”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泉终夜鸣。”原来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泉。泉下泻,冲击石,终夜响个不停。在睡意朦胧中产生某种错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写出之后的泉在中“终夜鸣”,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这一句说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故而静寂无声。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冷冷一语,讽刺辛辣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全诗的主旨在这句议论中被明白地点了出来。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此诗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第一,它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第二,叙述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件的基础上。第三,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

杨万里朗读
(0)

猜你喜欢

项安世

晦翁一别遂千秋,跨鹿乘云何处游。

人随流水去不返,名与好山空自留。

(1)
刘崧

对酒不能饮,高人方醉眠。衣裳侵石冷,冠帻挂云偏。

地迥星联户,风澄露满天。冥冥清夜过,惊起问初筵。

(0)

一九才过二九来,见人相唤袖难开。外头天色时时转,雪急因风缓缓回。

(0)

望中雪岭界天横,雪外青瑶甃地平。

白底是沙青是海,卷帘看了却心惊。

(0)
沙曾达

纵横经籍喜幽居,满架琳琅胜五车。图著身心能阐发,不同高阁饱蟫鱼。

(0)

披山凿道何崄巇,上摘星汉摩虹霓。七襄终日往曾问,一握去天今可跻。

叱驭已排萝蔓去,下车不复烟云迷。举头此际长安远,愿借六翮凌丹梯。

(0)